北京大学,创建于1898年,初名京师大学堂,辛亥革命后1912年改名为国立北京大学,是中国第一所国立最高学府,为中国最著名学府之一。北大现校址位于位于北京市海淀区。北京大学简称北大,这个简称在中国大陆以及海外华人地区不会引起歧义。而正式的英文名称是Peking University,而非英文媒体经常使用的Beijing University(Peking为北京的英语旧名)。
在2005英国Times Higher的世界大学排名,北京大学在总平均排名世界第十五,名列亚洲高校第一。在中国近现代历史上,北京大学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中心,是1919年“五四运动”的发祥地,也是多种政治思潮和社会理想在中国的最早传播地。北京大学因而在中国文化史和近现代历史中均享有重要的地位。
历史地位[]
北京大学,创立于1898年,初名京师大学堂,是中国中央政府设立的第一所大学,其成立标志着中国近现代高等教育的开端,由此开创了中国的现代学制。北大成立之初即为中国最高学府,也是当时中国的最高教育行政机关,行使国家教育部的职能,统管全国教育事宜。北大传承着中华数千年国家最高学府——“太学”的学统,是中国古代最高学府在现代的延续,自建校以来一直享有崇高的声誉。有人用“上承太学正统,下立新学祖庭”这様的语句来评价北大在中国高等教育史中承上启下的历史地位。
京师大学堂[]
1898年,经光绪皇帝下诏,京师大学堂在孙家鼐的主持下在北京创立,最初校址在北京市景山东街(原马神庙)和沙滩(故宫东北)红楼(现北京五四大街29号)等处。京师大学堂是中国近代第一所正式大学。
1900年,八国联军进入北京后,京师大学堂遭受破坏。
1902年12月,京师大学堂恢复。
国立北京大学[]
1912年5月,京师大学堂更名为国立北京大学,严复出任校长。
1917年,蔡元培出任北京大学校长,他“循思想自由原则、取兼容并包之义”,使得北京大学思想解放,学术繁荣。陈独秀、李大钊、鲁迅、 胡适等一批重要的历史人物都曾在此时期在北京大学任职或任教,北大因而成为开风气之先的“新文化运动”中心和多种社会思潮的策源地。北京大学是中国共产主义思想的重要发源地和中国共产党早期活动的重要基地。北京大学教授“南陈北李”相约分别在南方和北方筹建中国共产党,陈独秀当选为第一届中共中央总书记,曾任北京大学图书馆管理员的毛泽东自1935年至1976年去世长期作为中共实际的领袖人物。
1919年5月4日,“五四运动”爆发。北京大学等北京多所学校的学生在天安门前集会,随后举行示威游行。北京学生的爱国运动,得到了各地青年学生和人民群众的同情和支持,学生爱国运动的烈火迅速燃遍全国,发展成为全国性的反帝爱国运动。
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北京大学与清华大学、南开大学迁往长沙,共同组成长沙临时大学。1938年初再迁昆明,改称国立西南联合大学。
抗日战争胜利后,北京大学复员北京,于1946年10月正式复校,胡适出任校长,整合了北平大学医学院、农学院以及北洋工学院在北平的部分师资和学生。
合并后的北京大学[]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政府于1952年对高等院校进行院系调整,清华大学、燕京大学的文理科并入北京大学,北京大学工学院机、电、土、建4系合并到清华大学,化工系合并到天津大学,农学院、医学院、政法专业等脱离北京大学,或组建成新的高等院校,或并入其他相关院校。院系调整后的北京大学迁校址于原燕京大学校址,成为一所以文理基础教学和研究为主的综合性大学,为中国各行业培养了大批人才。
1998年5月4日,北京大学百年校庆之后,在政府的支持下,北京大学启动了“创建世界一流大学计划”。2000年4月3日,北京大学与原北京医科大学合并,组建了新的北京大学,北京医科大学成为北京大学医学部。
原北京医科大学的前身是国立北京医学专科学校,创建于1912年10月26日。20世纪三、四十年代,学校一度名为北平大学医学院,并于1946年7月并入北京大学。1952年在全国高校院系调整中,北京大学医学院脱离北京大学,独立为北京医学院。1985年成为国家首批“211工程”重点支持的医科大学。
北京大学始终保持“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传统和“勤奋、严谨、求实、创新”的学风,百余年来,北大校园中人文渊薮,英才辈出,为民族复兴、国家强盛做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据统计,北大校友中,已有吴文俊、王选、黄昆等三人获得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全国仅五人),12人成为中国“两弹一星”的元勋,近500人当选两院院士,北大的毕业生和教师为我国的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医学、工程技术及国防事业、文化事业的发展做了奠基性和开拓性的贡献。
北京大学现有普通本专科学生15000余人、硕士生8119人、博士生3956人,共有5个学部、42个院系、216个研究所(中心)、16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8个附属和教学医院;100个本科专业、4个第二学士学位专业、199个硕士专业、174个博士专业;81个全国重点学科、32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188名教授(其中博士生导师1135名)、1503名副教授,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49名、中国工程院院士8名、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9名、“973项目”首席科学家13人、长江特聘教授58人。北京大学的院士、“973项目”首席科学家、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江学者以及国家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的数目,均居全国高等院校之首。北京大学图书馆为亚洲最大的大学图书馆,藏书629万余册。
校园环境[]
校外环境[]
北临圆明园,南靠北四环,处在中关村地带的北部,周边高校众多,例如东北边的清华大学、东边的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边的中国农业大学,南边的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央民族大学等等。
校内环境[]
北京大学校园也就是当年的燕京大学校园。基本上可以分为如下几个区域:东南部的教学区,西南部的宿舍区,中北部的未名湖区。未名湖区的风景十分优美,湖东南角伫立着博雅塔。湖畔周围、西侧一直到西门的区域绿荫葱葱,包括第一体育馆在内的建筑都保留了传统中式特色(以南阁、北阁为代表)。
组织机构[]
历任校长[]
- 孙家鼐(1898年7月—1900年春)
- 许景澄(1900年春—1900年8月)
- 张百熙(1902年1月—1904年1月)
- 张亨嘉(1904年1月—1906年2月)
- 李家驹(1906年3月—1907年8月)
- 朱益藩(1907年8月—1908年1月)
- 刘廷琛(1908年1月—1911年12月)
- 柯劭愍(1910年12月—1911年12月)
- 劳乃宣(1911年12月—1912年2月)
- 严复 (1912年2月—1912年10月)
- 章士钊(1912年10月—1912年12月)
- 何燮侯(1912年12月—1913年11月)
- 胡仁源(1913年11月—1916年12月)
- 蔡元培(1916年12月—1927年7月)
- 刘哲 (1927年8月—1928年6月)
- 李煜嬴(1928年6月—1929年1月)
- 陈大齐(1929年1月—1929年8月)
- 蔡元培(1929年9月—1930年12月)
- 蒋梦麟(1930年12月—1945年10月)
- 胡适 (1945年10月—1948年12月)
- 汤用彤(1949年5月—1951年9月)
- 马寅初(1951年9月—1960年3月)
- 陆平 (1957年10月—1966年5月)
- 周培源(1978年7月—1981年3月)
- 张龙翔(1981年6月—1984年3月)
- 丁石孙(1984年3月—1989年8月)
- 吴树青(1989年8月—1996年8月)
- 陈佳洱(1996年7月—1999年12月)
- 许智宏(1999年12月—)
研究机构设置[]
学院[]
- 数学科学学院
- 工学院
- 生命科学学院
- 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
- 政府管理学院
- 国际关系学院
- 信息科学技术学院
- 经济学院
- 光华管理学院
- 外国语学院
- 法学院
- 教育学院
- 物理学院
- 新闻与传播学院
- 首都发展研究院
- 元培计划
- 软件与微电子学院(原软件学院)
- 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
- 继续教育学院
- 应用文理学院
- 成人教育学院
- 环境学院
- 对外汉语教育学院
- 景观设计学研究院
- 考古文博学院
- 基础医学院
- 公共卫生学院
- 护理学院
- 药学院
- 第一临床医学院
- 第二临床医学院
- 第三临床医学院
- 临床肿瘤学院
- 第六临床医学院
- 第七临床医学院
- 马克思主义学院
系别[]
- 心理学系
- 信息管理系
- 中国语言文学系
- 历史学系
- 哲学系(宗教学系)
- 社会学系
- 兿术系
- 体育教研部
重要中心、研究院、研究所[]
- 中国经济研究中心
- 欧美文学研究中心
- 美国研究中心
- 中国古典文献研究中心
- 中国古代文明研究中心
- 网络经济研究中心
- 日尔曼研究中心
- 立法学研究中心
- 财经新闻研究中心
- 东南亚学研究中心
- 日本研究中心
- 韩国学研究中心
- 东方学研究院
- 国学研究院
- 知识产权研究院
- 人口研究所
- 重离子物理研究所
- 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研究所
- 微电子学研究所
- 社会学人类学研究所
- 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研究所
- 高等教育科学研究所
学生与教师[]
北京大学是一所侧重于基础学科教学与科研的以文、理、医为主的综合性大学,拥有的中国科学院院士、博士生导师、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及国家重点实验室的数量均居中国高校第一。学校现有教职工17203人,在校学生36982名。
学生社团[]
北京大学拥有众多学生社团。规模最大的社团有爱心社,山鹰社与自行车协会等。心理学社,商业金融协会、绿色生命协会、学生国际交流协会,街舞风雷社、学生书画协会、北大戏剧社、文物爱好者协会,足球协会,乒乓球协会是2004年度的“十佳社团”。
校风[]
北大在蔡元培任校长以前,官气较重,因为自国子监、科举制度被取消后,很多人都以北大(京师大学堂)为科举的替代品,以此为仕途捷径。1917年,蔡元培接任北大校长,对北大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使北大呈现了完全崭新的气息。兼容并包、思想自由,从而成为中国的学术中心,乃至“五四”运动和新文化运动的发源地。“民主”、“科学”也成为与北大密切相关的词汇。这様的历史经过积淀形成了一种具有理想主义色彩的爱国传统,北大师生也不断的为这様的理想而奋斗并付诸实践。但自1990年代以来,由于1989年的政治事件影响,北大屡次受到政府政策打压,理想主义的色彩渐渐有所淡化。
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