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llege

注意到有什麼變化了嗎?大學城首页作了一些改進。 到此了解詳情

了解更多

College

Template:高校

北京師範大學,位於北京市海淀區,前身為創辦於1902年京師大學堂師範館,是當代中國最著名的,也是最早成立的大學之一。

歷史沿革[]

京師大學堂師範館[]

19世紀末,清政府在中日甲午戰爭中失敗,被迫簽定屈辱的《馬關條約》,之後帝國主義掀起瓜分中國的狂潮,民族危機日益嚴重。有識之士痛感時局之危急,急起救亡圖存,開辦新學培養人才,是措施之一。

1898年,清政府制定《京師大學堂章程》,規定京師大學堂分普通學與專門學兩類,同時設師範齋和編譯局等部門。以後歷經「戊戌政變」、義和團運動、八國聯軍侵占北京等變故,京師大學堂屢遭摧殘,以致停辦。

1901年,清政府重建京師大學堂,先設速成科,下分「仕學館」和「師範館」。師範館首先招生,於次年12月17日開學,校址設在景山東馬神廟。

1904年,師範館改為優級師範科。

京師優級師範學堂[]

1908年5月,京師大學堂優級師範科改名為京師優級師範學堂,校址遷往廠甸五城學堂。這是中國高等師範學校獨立設校的開始。

北京高等師範學校[]

1912年5月,京師優級師範學堂改為北京高等師範學校。

File:Bnu54.jpg

五四運動被捕的北京高師學生獲釋

1920年北京高師開辦教育研究科,招收高師和專門學校的畢業生及大學三年級優秀學生,開中國高等學校通過考試招收研究生之先河。1923年,又續辦國文、英語、史地三部的研究科。至此,北京高師已經成為學科門類較齊全,不僅能培養師範與中等學校師資及教育行政人員,而且能夠培養各科專門學術人員的高等師範學校。

師範大學[]

1923年,北京高師經教育部正式批准改為師範大學。始建於1908年的北京女高師亦於1925年改為北京女子師範大學。在國內其他高等師範學校都相繼併入或改為普通大學的時候,北京高師和女高師先後改為師範大學,對中國高等師範教育體系的獨立存在具有深遠影響。

國立北平師範大學[]

File:Bnugate.jpg

北師大老校門

1931年7月,北平師範大學與北平女子師範大學合併,定名國立北平師範大學,下設教育學院、文學院、理學院及研究院。

西安臨時大學[]

1937年7月,盧溝橋事件發生,日本侵略軍占領北平,北平師範大學遷往西安,與國立北平大學、國立北洋工學院組成西安臨時大學。

國立西北聯合大學[]

1938年春,西安臨時大學遷至漢中,改名為國立西北聯合大學,北平師大改為西北聯大教育學院。

國立西北師範學院[]

1938年8月,西北聯合大學教育學院改為師範學院,並於次年改稱國立西北師範學院。

1940年,西北師院奉命遷往甘肅蘭州市。為減少損失和解決新校址房屋不足,從1941年起,老生在城固逐年畢業,新生在蘭州招收。至1944年,西北師範學院全部搬遷蘭州。

1946年春,學校師生陸續遷回北平,部分教師留在西北,充任西北大學西北師範學院教師,支持了西北的高等教育事業發展。同年11月遷回北平的學校開學。

北京師範大學[]

1949年2月,北平解放。9月,北平改稱北京,學校也相應改為北京師範大學。

50年代初,全國高校進行院系調整,市體育專科學校、中國大學理學院、燕京大學教育系、中國人民大學教育研究室和教育專修班以及輔仁大學先後併入師範大學,著名歷史學家陳垣任校長。師大的規模有了較大發展,教師增至340餘人,在校生達2300餘人;校舍增加近一倍,原和平門外新華街舊址稱南校,定阜大街輔仁大學校址稱北校,並在海淀區北太平莊建新校舍,占地82萬平方米。

1966年後,師大經歷了10年文革動亂的浩劫。在十分困難的情況下,北京師大廣大師生員工忠於職守,堅持科學研究工作,並取得了卓越成績。

1976年10月,中國共產黨粉碎了「四人幫」反革命集團。通過撥亂反正,學校的教學、科研、思想工作和後勤工作逐漸走上正軌。特別是中共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學校明確提出了要把北師大辦成全國第一流、國際上有影響、高水平的師範大學的奮鬥目標,並為此制定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使學校的各項工作均有很大發展。

奪回被「四人幫」耽誤的十年時間,瞄準世界最先進的科學水平,北京師大先後增加了理論物理、固體物理、電化教學、計算機科學、非平衡態等專業和無線電電子學、心理學等系。北京師範大學已由「文革」前的12個系、18個專業、1個研究所,發展為19個學院、6個系、52個本科專業、134個碩士點、79個博士點和14個研究院/所/中心的教學、科研均衡發展的多學科的師範大學,有16個國家重點學科,14個一級學科擁有碩士、博士學位授予權,16個博士後流動站。教職工人數由「文革」前的2100人增加到近3000人,兩院院士16人(雙聘院士8人),其中,中科院院士13人,中國工程院院士3人。2002年5月,北京市第九次黨代會決定實施首都新世紀重點建設工程,北京師範大學同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中國人民大學一道被列入北京市重點支持建設世界一流大學的四所院校,寫入黨代會決議。到2004年,在校學生人數由過去的不足5000人增加到16000餘人,其中本科生8000餘人,研究生6000餘人,長、短期留學生2000餘人。

1989年,北師大學生聯合北京大學等學校學生遊行示威,並導致了六四天安門事件,校長在此時也被撤換。事件平定後,學生領袖柴玲吾爾開希逃亡國外,政府對北師大的思想控制更加嚴格。

學科與實驗室建設[]

北京師範大學是教育部首批6所擁有本科專業自主設置權限的重點高校之一,現有本科專業52個,其中16個國家重點學科、6個北京市重點學科。

學校現有14個一級學科擁有碩士、博士學位授予權,有134個碩士學位授權點、79個博士學位授權點、16個博士後流動站,位居全國高校前列。

學校現有8個國家文理基礎學科人才培養基地及對外漢語教學人才培養基地;有7個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位居全國高校第4位。

學校有3個國家級重點實驗室(其中與有關單位共建2個),1個國家專業實驗室,7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此外,還設有教育部工程中心、網上合作研究中心、教育部高等學校蛋白質組學研究院各1個,北京市重點實驗室5個、北京市工程技術研究中心2個。

2003年7月,學校十五「211工程」建設正式啟動,8個重點學科項目、4個公共服務體系項目和1個隊伍建設項目的建設工作也正在進行。

校園環境[]

組織機構[]

歷任校長[]

  1. 京師大學堂師範館 張百熙 管學大臣 1902.12-l904.5
  2. 京師大學堂優級師範科 張百熙 管學大臣 1904.5-l908.5
  3. 京師優級師範學堂 陳問咸 監督 1908.5-1912.5
  4. 北京高等師範學校 陳寶泉 校長 1912.5-1920.12 鄧萃英 校長 1920.12-l921.10 李建勛 校長 1921.10-1922.l1
  5. 國立北京師範大學 范源廉 校長 1923.11-1924.9 張貽惠 校長 1925.l0 — l927.7
  6. 國立京師大學校師範部 張貽惠 學長 1927.8 — l928.11
  7. 國立北平大學第一師範學院 黎錦熙 院長 1928.11-l929.1 張貽惠 院長 1929.1 — l929.8
  8. 國立北平師範大學 張貽惠 校長 1929.8 — l930.2 李煜瀛 校長 1930.2 — 1930.12(未到任由李蒸代理) 徐炳昶 校長 1931.2 — l932.5 李 蒸 校長 1932.7 — 1937.9
  9. 國立西安臨時大學教育學院 李 蒸 院長 1937.10 — 1938.6
  10. 國立西北聯合大學師範學院 李 蒸 院長 1938.7 — 1939.7
  11. 國立西北師範學院 李 蒸 院長 1939.8 — 1945.8 黎錦熙 院長 1945.8 — 1946.6
  12. 國立北平師範學院 袁敦禮 院長 1946.7 — 1948.11
  13. 國立北平師範大學 袁敦禮 院長 1948.11 — 1948.12
  14. 北平師範大學 湯 真 代理校長 1949.1 — 1949.5 黎錦熙 校委會主席1949.5 — 1950.2
  15. 北京師範大學 林礪儒 校長 1950.2-1952.10 陳 垣 校長 1952.10-1971.6 王梓坤 校長 1984.5-1989.5 方福康 校長 1989.5-1995.5 陸善鎮 校長 1995.5-1999.7 袁貴仁 校長 1999.7-2001.4 鍾秉林 校長 2001.4-至今

學院和系[]

學院[]

  1. 文學院
  2. 哲學與社會學學院
  3. 經濟與工商管理學院
  4. 教育學院
  5. 教育管理學院
  6. 心理學院
  7. 外國語言文學學院
  8. 藝術與傳媒學院
  9. 漢語文化學院
  10. 政治學與國際關係學院
  11. 數學科學學院
  12. 信息科學與技術學院
  13. 生命科學學院
  14. 地理學與遙感科學學院
  15. 環境學院
  16. 管理學院
  17. 體育與運動學院
  18. 資源學院
  19. 繼續教育與教師培訓學院
  20. 教育技術學院

系別[]

  1. 歷史系
  2. 法律系
  3. 物理系
  4. 化學系
  5. 天文系
  6. 材料科學與工程系

研究所、中心、研究院[]

  1. 史學研究所
  2. 古籍研究所
  3. 社會發展與公共政策研究所
  4. 經濟與資源管理研究所
  5. 低能核物理研究所
  6. 認知神經科學與學習研究所
  7. 高等教育研究所
  8. 知識科學與工程研究所
  9. 分析測試中心
  10. 信息網絡中心
  11. 大氣環境研究中心
  12. 教育部高等學校蛋白質組學研究院
  13. 北京文化發展研究院
  14. 水科學研究院

學生與教師[]

2004年在校學生2萬餘人,其中本科生8300餘人,研究生8800餘人,長期留學生1500餘人。 現有教職工近3000人,其中正高職稱的教師407人,副高職稱的教師729人。

文化傳統[]

學生社團[]

知名人物[]

著名學者[]

  1. 啟功
  2. 何茲全
  3. 陶大鏞
  4. 黃祖洽
  5. 王梓坤
  6. 孫儒泳
  7. 劉若莊
  8. 劉伯里
  9. 李小文
  10. 武兆發
  11. 鄭光美
  12. 陳木法
  13. 劉昌明(雙聘)
  14. 林學鈺(雙聘)
  15. 張新時(雙聘)
  16. 王永炎(雙聘)
  17. 王乃彥(雙聘)
  18. 劉鴻亮(雙聘)

世紀名人[]

  1. 梁啓超
  2. 李大釗
  3. 錢玄同
  4. 陳獨秀
  5. 魯迅
  6. 劉和珍
  7. 黎錦熙
  8. 張貽惠
  9. 李建勛
  10. 袁敦禮
  11. 陳垣
  12. 李達
  13. 楊明軒
  14. 周谷城
  15. 楊秀峰
  16. 楚圖南
  17. 白壽彝
  18. 鍾敬文
  19. 劉曉波
  20. 吾爾開希
  21. 柴玲

附屬中學[]

  • 北京師範大學附屬實驗中學師大女附中
  • 北京師範大學附屬中學
  • 北京師範大學第二附屬中學

參看[]

外部鏈接[]

Template:中國大學

en: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 ja:北京師範大學